9月26日,科研人员从南极洲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沿线的不同地点采集了19个雪样本,在每个样本中都发现了微塑料,这片被科研人员称为“最干净”的地区也变得“不再干净”了。

如今,环境中的微塑料不仅渗透到我们的食物、空气和水里,还可以进入人体甚至胎盘、胎肝、肺、心脏、肾脏、大脑和血液中。
让地球上“最干净”的地区“不再干净”的微塑料,对人体究竟有没有危害?
微塑料都去哪里了?
2004年,英国科研人员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文章(Lost at sea:where is all the plastic?)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

联合国海洋环境保护科学问题联合专家组发布的《海洋中微塑料的来源、归宿和影响:全球评估》报告中指出海洋微塑料主要来源于次生来源微塑料进入海洋环境后,在风浪、紫外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破碎或分解形成的塑料碎片。
2017年,从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带回的4500米水深下生活的海洋生物体内,竟检出了微塑料。
2018年,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孙承君研究员等人在南极鲍威尔海盆的海水样本中发现上面有五六个小于0.3毫米的微塑料。
而在今年3月24日,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科研团队发表在环境科学领域权威期刊《环境国际》(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上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报道了人类血液中发现了微塑料,这意味着微塑料可以通过循环系统到达全身各个器官是合理的。

此前,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调查发现,常喝瓶装水、吃外卖食品以及工作性质为粉尘暴露的参与者,粪便中的微塑料更多,微塑料含量升高可能会加剧肠道炎症。
近年来,国内外的科研人员通过调查发现,从近海到大洋,从赤道到极地,微塑料无处不在。而真正引起广泛关注的则是由于微塑料的无处不在以及对生物产生的各种不确定的危害。
人体里微塑料从哪里来?
人体的微塑料从哪里来,其实稍微回顾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塑料的影子!
矿泉水瓶、一次性餐具、塑料水杯,甚至随着新冠大流行在全球范围内的爆发和蔓延,佩戴一次性口罩也已成为人类摄入微塑料的潜在途径。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秦潇等人刊登在《生态毒理学报》上的文章中,详细列出了微塑料的可能人体暴露途径。通过饮食、饮水、饮料、呼吸、皮肤接触等方式微塑料均可进入人体内。
电动塑料水壶在使用过程中每升释放4-2900万个微塑料;
单个塑料茶包会释放大约116亿个微塑料;
对于矿泉水瓶来说,一系列开瓶/关瓶可导致6-12万个微塑料颗粒从瓶盖内表面释放出来;
婴儿奶瓶在配制配方奶粉时每升可释放1-1600万个微塑料;
咖啡、奶茶、果汁等各种饮品的塑料包装容器,微塑料可能会从杯壁释放出来,释放出来的物质直接被人体摄入,甚至进入血液。
四川大学刘百仓教授团队今年发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的文章中选择了三种常用的饮料容器,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乙烯(PE)杯,以研究释放的微塑料的特性。
研究表明,更长的饮用时间、剧烈摇晃、喝热饮都将使PP、PET和PE塑料杯释放大量微塑料到接触的水或饮料中。假设每隔4-5天喝一次塑料杯中的饮料,人类每年摄入的微塑料量从37613到89294个不等。
微塑料的危害有哪些?
塑料微粒几乎遍布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研究表明,目前超过690种生物被发现摄入了微塑料。
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都在被它威胁着。
微塑料一旦进入人体中,是很难降解排出的。它们会滞留在器官中,并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累积。
虽然目前还不清楚微塑料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但已有研究表明,微塑料会导致人类细胞死亡;产生过敏反应;使人体细胞膜变形并影响其功能,引起炎症和细胞损伤等;还可能携带对胎儿造成长期损害、或破坏免疫系统发育的化学物质。
怎样才能少“吃”微塑料?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生态环境部在2020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中提出:到2022年底,禁止销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禁止、限制使用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到2025年底,全国范围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
除此之外,还需要从我做起:
合理使用塑料制品,少用塑料袋,多用布袋或者纸袋;
少点外卖,减少一次性餐具、外卖盒、吸管等塑料制品的使用;
如果一定要使用塑料制品,尽量选择可降解塑料制品;
做好垃圾分类,使垃圾分类与塑料回收再利用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