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摆脱塑缚报道,为调研市面上的可降解塑料袋到底能不能“降解”,摆脱塑缚从淘宝、京东和拼多多三大网络购物平台,以“可降解塑料袋”作为搜索关键词,在各平台分别采购了该平台销量最高的10件可降解塑料袋产品,根据这30件商品的详情信息和塑料袋实物上印刷的详细信息,进行了相关分析。
调查发现,部分商家声称的“可降解”并不可信,实际材质是PE,消费者难核实;“可降解”商品标注标准不一,不合规商品居多;光氧降解塑料袋占“可降解”的大部分,难回收,环境危害大。
根据GB/T 20197-2006标准,生物分解塑料、热氧降解塑料、光降解塑料和可堆肥塑料这四大类塑料袋都可以被称为“可降解塑料袋”,但事实上,此种定义有较大争议。经过16年的技术更新升级,和GB/T 38082-2019《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GB/T 41010-2021《生物降解塑料与制品降解性能及标识要求》相比,GB/T 20197-2006可能已经略显滞后。有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只有生物降解塑料才能被认为是真正的“可降解”。
受测的30种产品里,仅看商家声称的降解类型,光氧塑料有12种,生物降解塑料10种;经综合评估分析商品包装提供的信息,光氧降解塑有9种(占30%),明显不是生物降解塑料但又冒充生物降解的有5种(占16.7%),真正生物降解塑料只有3种(占10%),剩余90%都不是生物降解。即使不考虑商家所提供信息的准确程度,也能知道市面上的“可降解塑料袋”里,光氧降解塑料袋的占比肯定是非常大的。


仔细分析商品材质信息,结果令人大为震惊:
1、真正生物降解塑料只有3种(占10%)。
2、各种降解剂/光降解有13种(占43%)。
3、不可降解(PE或者PE+粉体)冒充(生物降解/光降解/可降解)的有9种(占30%)。
4、淀粉基有3种(占10%),其中淀粉+PE有1种,淀粉+粉体有1种,淀粉+不明材料有1种。
5、剩下有2种,不标明材质,根本无法判断。
除了数据层面令人震惊,我们深入分析,还可以得出以下信息:
1、劣币驱逐良币。PE冒充光降解,光降解冒充生物降解,最恶劣的是直接用PE冒充生物降解,猖狂得连造假都懒得造。
2、生物降解市场受到严重侵蚀。真正生物降解塑料只有10%,剩余90%都不是生物降解。据估算2022年8个月PBAT销量不到4万吨,如果没有假降解冲击,PBAT销量可以上升5-10倍,即20-40万吨。
3、市场上对可降解塑料是有需求的,要不然这些电商卖家怎么都往上面“生物降解”上面蹭流量。普通消费者可能没有能力判断是否“生物降解”,但这些处于流量顶端的卖家一定深喑发财之道。
4、快递、连锁、商超、航空、公共机构这些大终端通过招标采购“可生物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这些机构的采购人员如果不懂什么是生物降解塑料,其实可以下岗了。
5、电商平台上30%是冒充可降解塑料,虚标伪标猖獗,既是电商平台失职,也是监管部门失职。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塑料污染治理2022年工作要点》等文件不一次指出:加大塑料购物袋、农用薄膜产品综合执法,加强监督抽查,对不合格企业实施跟踪抽查。加大可降解塑料检测能力建设,严格查处可降解塑料虚标、伪标等行为。(市场监管总局负责)。
6、“可降解”不打假,“禁限塑”必失败!源头减量、循环回收、末端处理三个环节,不主推降解也是可以理解,但是【可降解塑料替代】仍然是【源头减量】中不可逾越的一环。然而监管部门袖手旁观,不打击伪降解任其欺行霸市,不约束经营主体任其坑蒙拐骗,靠市场行为对“可降解”做出选择,何以为“科学稳妥推广塑料替代产品”,何以为“规范行业秩序”?
7、靠消费者推动生物(降解)材料的使用,以达成塑料污染治理的理想,一定是不靠谱的。麦肯锡2021年对十个国家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消费者认为可持续性越来越重要,中国(86%)、美国(68%)、巴西(66%)的消费者是愿意为可持续包装支付“很多”或“更多”。从现实来看,口头上的“愿意”,或者面对调查问卷时的“愿意”,与实际“支付”行动之间,是存在多么大的鸿沟。
8、消费者愿意支付的【绿色溢价】只可能在极少数场景中存在,比如说高附加值的化妆品、奢侈品。靠生产者自觉、消费者自觉,但监管者缺位,想赢得塑料污染治理的胜利,几乎是痴人说梦。自诩为环保先锋的欧洲,禁限塑也靠罚款和塑料税。广州海珥玛有句名言震人发聩:如果没有政策强推,做可降解袋几乎是以卵击石!
9、任何需要支付更高成本的变革,都需要漫长的波折,除非政策强制推进,例如碳中和。双碳目标会不会是一个伪命题?连哥本哈根都放弃2025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把此前的承诺当做儿戏。要知道,《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又称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就是2009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其时签下的《哥本哈根议定书》被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真是莫大的讽刺!
文章来源:摆脱塑缚、生物降解材料研究院